肌肉骨骼的傷害

肌肉骨骼的傷害
人體肌肉骨骼系統包含了206塊骨頭,六種型態的關節及600條以上的肌肉,為最常見的意外傷害,但通常較不會有生命危險,肢體創傷的起因是外力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受傷部份,因外力之性質、大小、方向與造成局部之損害程度有密切的關係,故在臨床上可以從經微之挫傷,直到嚴重的撕裂傷,甚或引起嚴重而持久之功能障礙。
肌肉是一種經由刺激後能收縮或縮短的特殊組織,分為可由意識控制而收縮的骨骼肌(隨意肌),不可由意識控制的平滑肌(不隨意肌)和心肌,肌腱則是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共同組成高度特化的結締組織,肌腱略似一條白色帶子,用以連結肌肉與骨骼,起點為肌肉的基部,終點則附著於欲連接的骨頭上,而韌帶則是連結骨頭和骨頭間的結締組織,人體大部分的關節都有韌帶,以維持關節的穩定,一旦韌帶受傷,它所連結的骨頭即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位移,若韌帶斷裂,在癒合時疤痕組織會在大部份的韌帶中間形成,因此即使韌帶癒合以後,韌帶的伸張能力都將大不如前。
肌肉在收縮時,若其動作所產生的慣力,超越其機械性質強度而發生肌纖維的斷裂,俗稱為肌腱拉傷(strain),輕度肌腱傷害只有少許的肌肉纖維斷裂,通常在兩三天至一星期內即可恢復,中度肌腱傷害則有相當程度的肌纖維斷裂,造成肌肉明顯的出血,患部腫大且有劇痛感,此時應立即停止肌肉的運動,給予冰敷及肌肉休息,約三至四星期才能恢復,若是重度肌腱傷害表示肌纖維完全斷裂,造成肌肉連貫性消失、機能喪失、肌肉斷端瘀血腫脹且劇痛,需手術縫合治療。
因關節突然地扭轉超過了正常運動的範圍,而造成韌帶的拉長或裂傷稱為韌帶傷害,即俗稱的扭傷(sprain),以踝關節最常見,而膝關節最嚴重,輕度的扭傷只需休息一星期即可;中度的扭傷,韌帶有部份斷裂但仍保持連貫性,有瘀血、腫脹、劇痛,可用冰敷、休息、局部彈繃包紮壓迫並抬高患肢以減少腫脹,約需六至八星期才能恢復;重度韌帶扭傷乃指肌腱完全斷裂,機能完全喪失,斷裂部位腫脹劇痛,需手術縫合。
骨折是指骨質失去了連續性而言,可簡單分為閉鎖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兩種,若外表無傷口或有傷口但傷口並未與斷骨相通連,則稱為閉鎖性骨折。若有傷口存在,且此傷口又與斷骨相通連,則稱為開放性骨折,開放性骨折感染的機會高,故常需積極地傷口擴創、沖洗處理,並給予抗生素以降低骨折癒合不良,骨髓炎及神經血管損傷等併發症。
常見骨折的症狀為肢體斷裂處瘀血腫痛,肢體短縮變形且活動不良,因此最重要的現場緊急處理就是應用護木或夾板先行固定患肢,以減少出血及水腫,減少疼痛,減少軟組織、肌肉、骨膜的傷害,並預防神經血管被斷裂的骨頭再度傷害及防止閉鎖性骨折因亂動而變成開放性骨折,減低發生脂肪栓塞及休克的機率,並方便運送病人及照X光檢查。
骨折固定之方法通常有內固定及外固定兩種,內固定即以手術方法復位後,使用各種器械如鋼釘、鋼板等將斷骨固定,外固定則是在體外使用石膏或支架作固定,或利用皮膚或骨頭做牽引,使斷骨維持良好的固定位置,對於發生在關節腔的骨折,或是不穩定型的脊椎骨折、長骨骨折、骨盆骨折等,或是骨折合併主要肌肉、韌帶、生長板及神經血管損傷者,或骨折已合併腔室症候群則大都皆需儘早接受手術治療,腔室症候群常由於壓碎性損傷引起的肌肉腫脹,或肢體受到長時間的壓迫,造成肌膜腔室腫脹影響血流,導致肢體蒼白無血色、肢體麻痛,進而肢體壞死,常見於脛骨或前臂骨折,需做緊急肌膜切開術,以暢通肢體血流。
骨骼肌肉傷害亦常見於工安意外及車禍,病人一般為年輕的勞工,肢體受損的部份可分為完全性截肢,即肢體的部份完全被截斷,部份截肢即肢體部份被截斷或去手套式的截肢,即皮膚及脂肪組織被撕開,而其下面的組織仍保留者。肢體若被機械捕捉捲入,應立即切斷機械的供電,如果帶動的機械可被反轉,則用手慢慢將之反轉並取出肢體,如果取出肢體不可能,則將肢體留於機械內並分解機械,將病人連同卡住的肢體及機械片斷一併送往醫院急救。如果肢體被截斷,則儘量用彈性繃帶包紮壓迫或直接壓迫及抬高肢體來止血,以儘可能保住受傷的神經血管做重建縫合手術,儘量不要用止血帶或夾住血管來止血,除非是最後保命的方法,被截斷之肢體則用生理食鹽水紗布潤濕後放在一個乾淨的塑膠袋內密封,再將這個密封的塑膠袋裝入另一個內裝有冰水或冰塊的大塑膠袋或容器內,連同病人一併轉送醫院急救。
美國FORD大型加護型救護車代理商。
ISO-9001(2000)國際服務品質認證。
台北縣、市衛生局連續3年評鑑優等救護車機構。
醫療站、救護站架設規劃。
各式戶外活動醫療規劃架設。
02-2966-4000


